合理本益比的取法

「本益比」這幾乎是每個投資股票的人都聽過的名詞,算式即「Price / Earning」,白話一點就是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利,也簡稱為「P/E」比,假設某支股票目前每股市價為30元,過去一年EPS為3元,則本益比為:30/3=10倍,市場上有很多人喜歡用本益比的高低來評斷股價是便宜還是貴,個人不敢說這一定是錯的,但這樣的說法至少不會被個人所採用。

每間公司會因為財務安全性、獲利前景、產業特性、市場心理...等因素,市場給予的本益比也會因此而有所不同,即使是同一個產業其本益比也會有所不同,那前面那一段內容中的「用本益比的高低來評斷股價是便宜還是貴」不就不成立了?也就是說某支股票的本益比12倍算是高的,但對另一支市場熱愛、產業前景光明、獲利優異的股票來說可能12倍算低的,這樣如何用一樣的標準來看待個別不同產業的PER?
本文來自「挖股誌」: http://www.wowgood.org本文來自「挖股誌」: http://www.wowgood.org
預估合理的本益比原本就比其它既有的數據要來的主觀,而以一個正常成長的企業來說,每年營收獲利及資產逐漸增加,所享受的本益比當然也會跟著提高,另外,景氣好壞也會影響到景氣循環股的營收及獲利,本益比會有過高或過低的情形出現,這種因市場心理因素所造成的「不合理」就不該列入預估的參考範圍內。

舉例來說:某公司目前獲利亮眼,本益比為23倍,若以表現好時的本益比列為計算的基準,那麼所計算出來的價格樂觀的成份較大,會使股價與合理價相差不多,仍有很大的機會買到「貴價」而套在高點,相反的,若用過低的本益比來計算的話,或許根本不可能到的了這麼低的價位,這樣也是徒勞無功。

各券商網站都可以查到個股過去八年(含今年)的高低本益比資料,當然因為產業別的關係使有些個股每年的高低差異很大,比如面板類股就是其中之一,看一下下圖就知道:
面板股-PER
從上圖看來似乎無法看出所謂的「合理」,在低本益比那一列中如前面所說的一樣「時好時壞」,沒有穩定可言,當然這只是舉例,現實中這支股票不可能出現在侯選名單上,看一下ROE變化、配息率...等,就可以知道了。

再看一個讓人看的懂的例子:
PER-穩定成長
從上圖可以看出從93年至99年每年的PER逐年上升,100年因為景氣持續回溫,所以本益比已達2x倍,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合理約在18~19倍,因此可以得到較接近該個股的「價值」,同時也避免去買到「貴價」。

還有一些也很常見到的例子,如過去93~99年的低本益比為8、9、7、8、9、9、10,取9或10都算是在合理的範圍內,取10的話相對計算出來的股價會高一些,也就是比較容易買到的價格,若真的是很不錯的股票,有些人寧願用高一點的價錢入手,若取低一點的話則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想法,因此,先前才會說每個人對同一支股票的價格有不同的定義,準不準無所謂,自己買的安心才是重點。



【贊助商廣告】


分享此文章給好友

James

wowgood.org

  • Image
  • Image
  • Image
  • Image
  • Image
    Blogger Comment
    Facebook Comment